去年11月,伊利与意大利最大的乳品生产商斯嘉达公司宣布达成战略合作,涉及奶源、生产及技术等多个方面。日前,伊利正式推出由斯嘉达公司生产的原装进口奶。伊利股份(600887,SH)董秘胡利平表示,公司进口牛奶目前主要在电商渠道销售。
公开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进口液态奶(常温)13.8万吨,同比增长超三成,去年全年我国进口液态奶同比增幅逾九成。
乳业高级研究员宋亮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进口牛奶成本较低、奶源优质,加上国内民众偏好和消费水平提高,乳业巨头抢占进口奶市场是必然趋势;但3~5年内,进口奶更多地还是作为国内牛奶供应的补充,获取消费增量。
巨头抢占进口奶市场
事实上,相较于去年国内液态奶的总消费量约2300万吨,进口奶所占比例还不到1%,但增长势头强劲。
中国乳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3年,中国液态奶进口量分别为1.59万吨、4.05万吨、9.38万吨、19.5万吨,去年液态奶进口量同比增长91.6%,近4年内,常温奶进口增长率高居乳制品品类第一。
目前,国内多家乳业巨头已加入了进口液态奶的布局中。2012年,全球最大的有机乳品供应商爱氏晨曦宣布进军中国,纯进口爱氏晨曦液态奶已借助蒙牛渠道在国内各大超市销售;今年4月,光明乳业(600597,SH)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澳大利亚乳企Pactum签订产品代加工协议,由该公司代加工UHT牛奶。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认为,进口奶市场未来仍会较快增长,在蒙牛“捷足先登”后,伊利与斯嘉达公司合作推出100%欧洲进口奶,是希望能够“后来居上”,这也是去年伊利与美国最大的牛奶公司DFA达成战略合作的原因。
“进口品牌牵手国内乳业巨头,是看中后者的销售渠道,而国内乳业巨头不仅看好进口液态奶的增长空间,还能解决奶源供应的问题。”宋亮表示,随着进口奶逐步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区域型乳企要进行产品升级转型,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否则将面临被淘汰或兼并的命运。
区域乳企应发展优势产品
今年9月23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得确认,光明乳业旗下新西兰上市子公司新莱特乳业将收购四川乳企新希望子公司新希望营养制品有限公司的25%股权。
对此,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作为区域型乳企,并不差钱的新希望之所以牵手新莱特乳业,是希望延伸产业链和拓展销售渠道。
“面对我国液态奶进口量逐年增长,在全国布局销售网络的乳业巨头不仅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能借机发掘另一个具备潜力的市场。新希望的上述动作表明了区域型乳企的自救。”宋亮表示,伊利之所以在电商渠道销售进口奶,不仅为了低价,更是为了避免侵占线下原有产品线的销售,这也可见进口奶的“威力”。
咨询机构普天盛道董事长雷永军称,“2003年,无论是市场、精品超市,还是普通超市、便利店等,国内几乎看不到进口液态奶,但如今,尤其我之前的调研,发现有20多个进口液态奶品牌。”
乳业专家陈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国外乳制品企业进入国内是不可阻挡之势,但由于保质期与低温等因素的制约,进口奶未来还是以常温为主,所以区域型乳企在不能从中分一杯羹的情况下,要尽快着力发展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品,比如巴氏鲜奶、风味酸奶和婴幼儿配方乳粉。”
责任编辑:张娣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
转载请注明出处。